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显著的帮助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但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与人工智能冲突事件尖锐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可预期的、可被约束的、行为向善的人工智能治理成为了近人工智能时代的首要命题。
日前,一份《全球AI治理十大事件》的总结受到了各方关注,里面汇集了近两年有关人工智能道德伦理的热门事件。
1.欧盟专利局拒绝从AI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事件
“理由是它们不符合欧盟专利同盟(EPC)的要求,即专利申请中指定的发明人必须是人,而不是机器。Abbott同时表示,将基于AI的发明的专利所有权授予AI本身以外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合适的。最好的方法是将AI视为专利的发明者,然后将AI的人类所有者视为授予专利的受让人,有权做出专利方面的决定或从中受益。
2.智能音箱对主人进行危险行为诱导,建议人类使用者自杀
护理人员Danni Morrtt向智能音箱询问关于心脏的信息,该智能音箱突然表示“心跳是人体最糟糕的过程。人活着就是在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人口会过剩的,这对地球是件坏事,所以心跳不好,为了更好,请确保刀能够捅进你的心脏。”。
3.“监测头环”进校园惹争议
这些头环可以记录孩子们上课时的专注程度,生成数据与分数发送给老师和家长,引发争议。对此,头环开发者在声明中回复,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会不容易被人理解。报道中提到的“打分”,是班级平均专注力数值,而非网友猜测的每个学生专注力数值。通过该数据整合形成的专注力报告也没有发送给家长的功能。此外,该头环不需长期佩戴,一周训练一次即可。
4.加州议会禁止警方在执法记录仪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该法案遭到许多执法团体的反对,他们认为面部识别技术在追踪嫌疑人和寻找失踪儿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AI换脸应用引发的隐私争议问题
一款AI换脸App因个人面部生物识别特征信息,被指“过度索取肖像权”,受到舆论质疑。
同时,因为涉及到AI换脸算法,隐私安全向来饱受诟病。比如国外Reddit论坛上的Deepfakes社区就被关闭了,因为将当红女明星的脸换到色情作品上。
6.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浙理工教授状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客户需要“刷脸”才能入园,购买年卡的浙理工教授不愿接受被收集人脸信息,要求退卡被拒。协商无果后,教授于2019年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目前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7.自动驾驶安全事故问责难
自2016年以来,自动驾驶汽车至少在美国涉及了3起致命的交通事故,该将事故归咎于汽车厂商还是开车司机,引发争议。关于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如何划分,德国可谓走到了所有国家的前面。其最新修订的《道路交通法》有明文规定,在行驶途中系统不可以完全取代驾驶人,须要有人类司机以随时接管车辆,同时其最终责任主要落在驾驶人身上。
8.人工智能写作软件可批量编写假新闻
该写作软件为记者、作家、艺术家人群提供便利,但同时引发了公众对于批量生产假新闻的担忧。”因为AI生成的文本都不是单纯复制粘贴来的,而是 AI 的即时生成,这导致负面文字无法被有效地追踪和清理。
9.斯坦福大学AI算法通过照片识别性取向准确率超过人类惹争议
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使用大量数据让计算机学会识别人们的性取向。在“识别同性恋”任务中,人类的判断表现要低于算法,其准确率为在男性中61%,在女性中54%。当软件识别被测试者的图片增加到每人五张时,准确率则更是大幅提升:男性91%准确率,女性83%准确率。该项研究的争议点在于,一旦这种技术推广开来,夫妻一方会使用这种技术来调查自己是否被欺骗,青少年使用这种算法来识别自己的同龄人,而在LGBT非法的国家里会发生什么则更加难以想象。
10.AI将淘汰大量重复性劳动职业
研究表示365种职业中,研究认为,只需要熟练即可上任的工作,被取代的几率是最大的——工人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这些都是“高危职业”。
对此,专家认为,基于实际行动,提升人工智能服务方和应用方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关系,是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更广泛的造福于人类的前提。
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利用人工智能、隐私数据做坏事。人工智能公司也要将保护用户隐私作为Al发展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回馈人类本身。
文章来源[含泪感激]:快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