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身份标签如视觉效果一般绚丽:不一样的科幻只为银幕而生
时间:2018-04-16 人气:...

《湮灭》身份标签如视觉效果一般绚丽:不一样的科幻只为银幕而生

《湮灭》的身份标签有如它视觉效果一般绚丽:改编自击败《三体》的「星云奖」获奖小说、《机械姬》导演的新作,娜塔莉·波特曼主演。

或许是因为过于精致,《湮灭》在试映时反响平平,发行方派拉蒙影业的高层开始担心这部投资不菲的电影对普通观众而言「太过深奥」也「太过复杂」,他们要求导演对影片做出一定程度的修改,比如把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主角形象塑造得更加讨好,以及改变现有晦涩难懂的结局。但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和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拒绝了派拉蒙的修改意见。

导演亚历克斯·加兰和娜塔莉·波特曼在片场

最终为了避免亏损,派拉蒙决定将美国、加拿大和中国以外的影片发行权卖给Netflix,后者可以在影片上映的17天后在剩余国家上架该电影。

很多人认为派拉蒙之所以要在中国上映,是因为它相信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能帮助这部电影赚回一些本钱;当然,也因为中国大陆没有Netflix。

事后聊起派拉蒙与Netflix的这笔交易,导演加兰颇有微词,他不否认Netflix这样的新平台能够产出优秀的作品;但他更坚信,《湮灭》为大银幕而生:它一切的制作标准,都是为了取悦影院里的观众。

在这一点上,能够坐在影院里享受这场视听盛宴,对帮助派拉蒙回本,又用不上Netflix的中国观众而言,反倒成为了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视听效果的精致是《湮灭》刻意追求的。导演加兰非常自豪地说,他是首先构想好的结尾,「前面的故事都是为了结局服务,」加兰说,在灯塔里,迷幻的音乐与炫目的色彩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其诡异的氛围,它让故事变得复杂莫测。

好看的皮囊只是表象,《湮灭》是科幻迷们期待已久的「烧脑神作」,很多人拿它与2016年上映的《降临》相比,这其实无意中提高了大家对《湮灭》的期待。

《降临》是近两年来最成功的硬核科幻电影之一,它改编自同样获得「星云奖」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这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从语言学和物理学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独特的外星入侵的故事。

表面上看,《湮灭》就像是生物学版本的《降临》。然而,即便电影中给出了许多生物学的解释,穿插着物理学、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湮灭》本质上仍是一个探讨人性的故事。

「几乎没有人会去自杀,但几乎每个人都在自我毁灭:以某种方式,在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我们喝酒、抽烟、毁掉好的工作,或者美满的婚姻。」故事进行到一半,莉娜追问心理学家她丈夫加入这项任务的原因时,导演借心理学家之口道出了全片的主题。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我毁灭的倾向,主角丈夫凯恩发现妻子的婚外情后选择离开,主角莉娜则因此怀有对丈夫的愧疚,心理学家身患癌症,医疗兵、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则各有各的心结,因为这种自我毁灭的倾向,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进入有去无回的「闪光」空间。

「你是生物学家,我们身上有自我毁灭的代码吗?」聊天末了,心理学家反问莉娜。她指的是正常细胞分裂次数的上限,即「海佛烈克极限」,一旦分裂次数达到这个极限,细胞就会正常死亡,这也是人类衰老的原因,但人体中有一种细胞例外:癌细胞可以无限地分裂下去。

在电影中,导演借以人类细胞死亡的瑕疵,表达自我毁灭其实根植于人类的基因之中,而不断扩张的「闪光」空间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吞噬、改变地球原本的样子。

对比之下,《湮灭》的科幻隐喻的确没有《降临》那般「硬核」,但撇开这预设的标准,《湮灭》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在没读上原著之前,这部心思精巧的电影值得你不只一次地走进影院,毕竟,无论是娜塔莉·波特曼小姐的长镜头特写还是「闪光」空间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特效,都能为观众带来极其愉悦的视觉体验。

文章来源[含泪感激]:极客公园
推荐饭拍
更多推荐
© 高贝韩国女团饭拍秀   
Powered by Gaobei 5.0   粤ICP备18031686号-3
Processed in ... second(s),... queries,Memory:...kb,Cach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