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乔布斯,盘点六大科技公司创始人CEO。
时间:2017-07-14 人气:...

不只是乔布斯,盘点六大科技公司创始人CEO。

就在大约半个多月前,Uber闹出了企业员工联名召回前CEO Travis Kalanick的事件。当时整个Uber公司笼罩在一片绝望之中,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员工们纷纷表达了对前CEO的留恋和惋惜之情。尽管实际联名人数不到全体员工数量的一成,但当时整个公司的氛围体现了Uber对其创始人CEO的敬重。

不但Uber如此,几乎在整个美国的科技领域,创始人都会被员工捧上「神坛」。硅谷中始终流传着这样一句「至理名言」:「Founders know best(一切都听创始人的)」。

诚然,几乎所有创始人都对所掌控的公司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或高瞻远瞩、远见卓识;或知人善任、慧眼识珠;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或披肝沥胆、坚韧不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六位卸任(并重任)知名科技公司CEO职位的创始人,看看他们对公司究竟价值几何。

1. Larry Page(谷歌)

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Larry Page 曾离任过该公司CEO职位十年,后又重返CEO岗位。

谷歌成立于1998年,当时 Page 和谷歌的另一创始人Sergey Brin一直在领导公司。直到2001年,Page辞去了CEO一职,从Novell公司聘请Eric Schmidt任谷歌CEO,自己则转而担任了产品总监。

在Schmidt的领导下,谷歌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并将其利润增至 25 亿美元。虽然当时的谷歌发展得还算不错,但Page却觉得此时的谷歌必须「脱胎换骨」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1月,Page重回旧职,并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包括为谷歌的各个商务部门任命明确的领导人员、砍掉数十个偏离核心或表现不佳的项目(如 Google Health)等等。

在Page重新上任后,谷歌的股票价格将近翻了一番,且 Android 和 YouTube 都成长为规模可观的业务。他还领导着Google X团队,专门研究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等项目。一时间,谷歌蓬勃发展、风生水起。

其后,直到谷歌转型成为伞型公司Alphabet(Alphabet是谷歌转型后的企业集团,将谷歌旗下的核心搜索业务、YouTube、还有其它网络子公司与研发投资部门分离开来),Page一直都是该公司的CEO。在Alphabet成立后,Page转而担任整个新集团的CEO,而他的「副官」Sundar Pichai则领导转型后的「缩小版」谷歌。

2. Steve Jobs(苹果)

苹果应该是属于在创始人重任CEO后而「绝处逢生」的经典案例,也相信各位看官早已耳熟能详了。苹果于1985年将Jobs解雇一事直到现在都还被人诟病不已。

当时,Jobs的经营理念与绝大多数苹果管理人员相悖。且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恰好逢上IBM推出个人电脑,抢占了大片的市场份额。公司高层纷纷将苹果的不佳表现归咎于Jobs身上。终于在1985年4月,苹果董事会撤销了Jobs的经营大权。在几番夺权尝试终告失败后,Jobs于同年9月离开了苹果公司。

在出走时,Jobs卖掉了自己在苹果的股权,并由此创立了NeXT公司。在这段出走苹果的日子里,Jobs还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该工作室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 3D 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因此被大家所熟知。

Jobs卸任后,时任苹果CEO的John Sculley与微软签订了苹果历史上最失败的一份合同,该合同称如果微软继续为苹果生产Word和Excel等软件,苹果就会允许微软使用部分苹果的图形界面技术。然而,这笔合同拉开了苹果与微软旷日持久的专利诉讼战的序幕。

直到90年代,苹果电脑销量继续下滑。然而苹果此时却制定了高价战略,认为公司不应生产低端低利润产品。这使得苹果产品的售价越来越高。1995年后,公司的亏损情况愈发严重。

1996年,Gil Amelio接任苹果CEO职位,不过苹果公司却仍是大厦将倾、难以回天,其市场份额也由鼎盛时期的16%跌至4%。尽管Amelio曾经在国家半导体公司亏损5000万美元的危急时刻力挽狂澜,但他似乎在苹果公司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状态。

在Jobs离职12年后,苹果公司长期的亏损状态导致其已处在破产的边缘。为了寻求一线生机,苹果在1997年收购了Jobs所创办的NeXT公司,Jobs重回苹果CEO岗位。当时Jobs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由于《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噪,本人身价也达到了10亿美元。

归来后的Jobs雷厉风行,停止了苹果公司的不合理研发和生产,也结束了微软和苹果多年的专利诉讼战争。他促成苹果公司与微软达成协议,协议令微软向苹果投资1.5亿美元用以购买苹果公司非投票股票,苹果也因此放弃继续控告微软侵权。

一年后,iMac系列问世,这令苹果公司于1995年后首次扭亏为盈。从此,苹果东山再起。

3. Michael Dell(戴尔)

当Michael Dell还在德克萨斯大学读书时,他在自己的寝室中创立了如今的戴尔公司。他将当时还处于雏形的公司以自己的姓氏「Dell(戴尔)」命名。在当时,Dell还是一名医学预科生。

出于对电脑的热爱,1984年,Dell退了学,并正式成立了戴尔公司。在其后的二十年,Dell一直担任着戴尔的CEO职位,成功使戴尔在2001年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值得一提的是,Dell在1987年股市暴跌时大量吃进高盛的股票,使他在次年便获利1800万美元,当时的他年仅22岁。1992年,他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最年轻的CEO。2004年,Dell将公司的权杖交至时任公司董事的Kevin Rollins手中,尽管 Dell 十分信任Rollins,戴尔公司还是在CEO交接后迎来了多事之秋。2006年,戴尔公司涉嫌财务造假,公司也面临着被取缔的风险。与此同时,戴尔的销售业绩也极不乐观,其PC领域的统治地位一举被惠普公司拿下。

看到一手培养的公司陷入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Dell终于在2007年被迫复出。2013年,Dell正式将戴尔公司私有化,总价值244亿美元。在当时,戴尔公司是世界上年收入最多的从上市公司转为私有化公司的企业。

4. 杨致远(雅虎)

杨致远的CEO复职之路可能是这些CEO中最艰难困苦的,他最终并没有正式复职雅虎的CEO,而是成为了「雅虎酋长」。「雅虎酋长」虽然并不是真正的雅虎CEO,但却承担着企业战略、公共关系、公司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责任。因此我们将杨致远加入到了这份名单当中。

杨致远在1995年和David Filo一起创立了雅虎。当时两人都是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留校研究工作。在公司创立伊始,杨致远并没有担任雅虎的CEO一职,直到2007年,他才转而成为了公司的CEO。

在他任职期间,微软曾经于2008年欲以4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但遭到了杨致远的反对,而这件事在后来也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嘲讽与诟病。微软当时威胁雅虎若不能在4月26日之前同意并购,微软将以低价发动恶意收购,然而雅虎不但不为所动,反而与Google Adsense合作,意图抵抗收购。

据时任微软CEO的Steve Ballmer写给杨致远的信件显示,微软曾试图以475亿美元收购雅虎,但杨致远认为价格太低,坚持要价530亿美元。随后,雅虎董事会起用Carol Bartz为公司CEO,取代杨致远的职位。随后,雅虎又进行了两次CEO岗位调整,期间,雅虎业绩始终不甚理想。直到2012年1月,Marissa Mayer成为了新CEO,但她也没能最终挽救雅虎。

但是必须提到的是, 2005年,时任「雅虎酋长」的杨致远一手策划了阿里巴巴投资协议的签订。这份协议使雅虎以10亿美元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令雅虎的每股股价攀升至33美元以上,成功超过了微软当时开出的价格。在阿里巴巴IPO后,雅虎当时持有其16%的股份,价值360亿美元。杨致远的这次投资,也在当时被誉为硅谷史上最挣钱的投资。2016年,雅虎被Verizon收购核心资产,最终敲定价格为48亿美元。

5. Reid Hoffman(领英)

2003年,Hoffman创立了领英,并领导了其四年。到2007年,领英已成长为拥有超过9百万会员的大型职业社交网站。也是在同年,Hoffman任命Dan Nye作为新CEO。然而,Nye只在CEO的位子上坐了两年。2008年,由于领英高调招募时任谷歌产品管理部高级主管的Dipchand Nishar而导致其管理层重新洗牌改组,Hoffman重新掌舵领英,再次成为该公司CEO。Nishar称他将会带领领英研发新产品与服务,而大家都认为创始人Hoffman是此时CEO的最佳人选。

在离任CEO时,Nye说:「Reid是带领公司向前迈进的不二人选。」然而,Hoffman并没有长期继任CEO一职,他在位仅持续了半年时间。在管理层改组期间加入到领英并担任主席的Jeff Weiner于2009年被迅速任命为接任CEO。

6. Jack Dorsey(推特)

Jack Dorsey是推特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他提出了「推文」不超过140个字符的想法。

在2006年推特成立后,Dorsey是该公司的第一个CEO。但他却在2008年被解除职位,据外媒透露,Dorsey当时曾因交流问题和对公司发展方向有异议被要求辞去CEO一职,公司想让他转而成为「消极被动的主席和董事会中少言寡语的一员」。他随后离开了推特,并在2010年创办了金融支付公司Square。在他离职后,推特增速放缓。尽管其用户量仍是呈现不断增长的良好趋势,但却一直因缺乏明显的商业模式而遭受外界非议。在Dorsey离职期间,有报道说他曾经在2010年试图通过谣传诽谤来中伤当时推特的CEO Evan Williams,以便使Dick Costolo来接任CEO职位。随后,Costolo接任推特CEO一职,在他任职期间,推特成功上市,但他却在2015年7月1日下台。Dorsey在此期间担任推特临时CEO,并于同年10月正式重新就任CEO。如此,他不但重登宝座,还成为两家公司(推特和Square)的CEO。

哪怕人才代出,江山不应易主

为什么硅谷对创始人CEO偏爱有加?为什么很多IT企业想要把已经卸任的创始人CEO继续留在公司(比如Bill Gates在离任CEO后仍在微软就职)?美国著名软件公司Opsware联合创始人兼CEO,著名投资人,作家Ben Horowitz言简意赅地说:「因为大多数成功的科技公司就是创始人自己的心血啊。」纵观硅谷,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科技公司在创立之初几乎都是由创始人CEO统领的。

不但如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曾发布过一篇专门分析退出投资领域的高科技公司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细致地研究了近50家高科技公司,结果发现其中的创始人CEO在多个维度上(如资本效益、退出时机、脱手价格、投资回报率等)的表现都要显著且始终优于职业CEO。

离开学术领域,我们来看看媒体方面对CEO们的评价。美国《财富》杂志曾在2009年列出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12位CEO(不仅在科技领域,名单包括Warren Buffett、Carlos Slim等),所有人无一例外地均是创始人CEO,不由让人咋舌。

但凡事没有绝对,目前风生水起的科技企业也有部分是由雇佣CEO领导的,比如思科。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与事例都无疑印证了创始人CEO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

那么,究竟可能是何原因导致了创始人CEO如此地不可或缺呢?

我们需要意识到,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对于科技领域而言,创新意味着企业能以更理想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创新的结束,因为此后会有他人想出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因此,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取得发展、不至淘汰。

而这些更迭的创新就是科技领域中的产品周期。这样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职业CEO更擅长最大化产品周期,但对于寻找新的产品周期几乎束手无策;而创始人CEO更擅长找到新的产品周期,但对于最大化产品周期而言可能就不甚灵光了。

而且,学者的研究结果和我们平时的观察结果均发现:比起培养职业CEO寻找新产品周期的能力而言,训练创始人CEO最大化产品周期的能力要容易许多。而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最大化产品周期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经营管理培训而得到增强,但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创新」却是一个近似愚蠢、甚至无法想象的概念。因为很多时候,人们认识不到其潜在的需求,并且会对过于新颖的观点嗤之以鼻。

除了创新之外,一个成功的科技企业CEO也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其中对公司概念与产品的理解、相关领域的熟稔精通、同市场内竞争对手的分析都是尤为重要的。在这一环上,创始人CEO显然更具优势。

此外,无论谁担任CEO一职,都不免会对公司的基础设想有所触及。创始人CEO是该设想的谋划者,自然对更改公司设想更具发言权。而职业CEO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遭到公司众人的激烈反对,甚至动摇整个企业的核心信仰。在这点上,创始人CEO再下一城。而且,大多数的创始人CEO在公司建立之初就会有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构想。他们的愿景是宏大的、长期的,他们是做好了万里长征的准备的。公司对他们而言更像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是会有强烈而深刻的感情的。反观职业CEO,相对而言,他们更追求短期利益,只要在我在任期间没出什么差错,那便万事大吉,要是有所发展,说不定还会得到更大公司的聘请函。因此,创始人CEO又将了一军。稍微涉猎过经营管理领域的朋友应该知道,企业的理念、市场环境、与企业领导者三者应为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协调作用会主宰企业的领域选择与发展模式。这有机体就好像人体一样,各器官共同协作,才能健康生存。

而创始人出现的问题与过错,就好比是脏器出现了病变;当我们生了病,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寻求医治,而不是立即将脏器切除。这跟董事会罢免CEO有很多相通之处。很多时候,创始人CEO都成为了公司危急时刻的替罪羊。董事会总是想着怎样才能避免风头,而往往忽略了其舍弃的,正是公司战至今日的制胜法宝。

综上所述,让我们打一个十分「极客」的比方:如果将公司比作一辆汽车,那么创始人CEO就是驾驶员,掌握着车辆的前进方向;而职业或雇佣CEO则更像车道保持功能,他们能维持车辆前进,但却不知会驶向何方。

文章最后,让我们再次回顾Kalanick回归一事。虽然此前联名人数不及公司一成,但他的回归可谓是大有希望,甚至是近似注定的。然而,他是会像Jobs一样衣锦还乡地回归,还是像杨致远一样出任公司的「酋长」?来日方长,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推荐饭拍
更多推荐
© 高贝韩国女团饭拍秀   
Powered by Gaobei 5.0   粤ICP备18031686号-3
Processed in ... second(s),... queries,Memory:...kb,Cache:On